来写一点真话:时代的暗黑物质

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-05-10 14:56:27

最近连续发了几篇神情过于饱满的文章,被朋友们笑话。为了不让自己成为“行走的朋友圈”——


来写一点真话。

 

我们每天都在鼓励自己打起精神,稍一松懈就坠入一种困顿的感觉之中。庞杂的生活场景,像是个卷起旋涡的暗黑星系,我们屏住呼吸向上努力,时而和解,时而对抗。

 

是什么造就了此世代的暗黑感?

 

【美】欧姬芙  暗黑感


1. 我们生活的运营模式,

是一场接一场的交易。

 

交易,是此世生活的最根本的执行单位。去超市、便利店、淘宝,换取日用品;用滴滴叫司机接送去往下一个目的地;购买机票,到度假圣地旅行……我们用交易,构建起基本的生活的内容。

 

不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,通过越来越细密的分工,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出,然后去跟其他人进行交换。——这就是工作,我们的工作,也是一场交易。说的难听点,就是出卖自己。卖智商、卖体力、卖容貌、卖努力,我们值多少钱,从宏观的场景来看,我们每个人,都是一个可以标价的活商品。

 

“不过都是出来卖的,端着个架子干嘛呢”。这是我骂人的一种角度。职场一个像小商品批发市场,价格透明,供求残酷,人流汹涌。

 

所以父母们给孩子灌输一个又一个才艺——不要输在起跑线上,从零岁开始包装这件商品,以便日后可以卖个好价钱。

 

这种“交易”的习惯,慢慢的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孩子努力学习,父母给出奖励;老公出去挣钱,老婆好好持家;你结婚我送了红包,我生娃你要回礼——这样一种基本的逻辑,付出是为了回报,不要吃亏,也不必占便宜。这好像是一种光明正大颠扑不破的逻辑,只是它让你的生活,越来越像一个24小时运转的自动贩卖机。

【美】怀特  24小时运转的自动贩卖机


 2. 为了方便交易的进行,

我们的一切都被“一般等价”了。


“一般等价物”,这个伟大的发明。在越来越广泛的交易中,一般等价物是一盏秤。


一颗香蕉=4元

一件Zara衬衫=248元

一套罗莱四件套=3560元

马尔代夫的风景=19000元

一位工作8年的品牌经理=22000元/月

一场北大的MBA的学习=600000元

一次正当的婚姻=1套外环内的房子=8000000元


已经没有什么不能明码标价了。一般等价物,勇敢的测量着我们的物品、身家、梦想、爱情。

 

比如,家长们说:“你想干这个,能挣多少钱啊”。

比如,朋友们说:“哇你的蛋糕做这么好看,可以拿去卖啊。”

 

好像所有的爱好都可以变成一种商机。好像每一种思考都需要换成钱来证明自己。


罗振宇很了不起,他把知识切成一斤一斤的标出价格;许知远也很了不起,他把思考做成了生意——当思想和艺术终于被堂而皇之的搬上了交易的市场,我该为这个时代的鼓掌,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拿出兜里的硬币,来换取这些用来点亮灵魂的东西;但我又在警惕着看着它们,因为当这些东西有了贩卖自己的企图,它就失去了令人尊敬的模样。

 

我们感到坍塌和虚无,因为这个时代根本的价值观,是一种粗暴冷酷的数字性的排序。 


一位创业者曾经对我说:我坚持要保住“质”,不要去在意那量(利润)的损失。


我尊敬他的持守,然后我问他:在这个年代里,你的“质”难道不是通过“量”来体现的吗?

 

没有利润不能挣钱的“质”,没有本事不能挣钱的“人”,没有GDP不能挣钱的“国家”——

WHO TM CARES?

 

【美】怀特   WHO CARES


社会是一柄巨大的卷尺,上面标着刻度,你在哪个区间里?你一点一点的想爬到卷尺更高的地方,那里有你儿时学习不太好的同桌,有隔壁宿舍那个不太要脸的校花,有早早离职去创业的下属,有你的前前前男友……

 

春节回家的时候,校友聚会的时候,我们仿佛是站在标尺前排队一样。背上最好的包戴上最贵的手表吧,借一辆最好的车吧,去打扮我们虚弱的标价。在这些场景里,我们像超市里横躺着的带鱼一样,摆好姿势,让众人嘀嘀咕咕挑挑拣拣。

 

3. 大众文化,

以压倒性的量的优势获胜了。


此时代标榜各种价值和文化品位是平等,这个信仰般的公理,造就了一种甜腻的高糖分的时代面貌。因为大家都识字了,把字印在纸上都叫做书。我们都是读书人,我们的品位是平等的,我们的好恶是平等的,一本《姑娘,你活得太硬了》和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都标价22块4,大家觉得很正常,我们只是爱好不同,没有高低上下之分。

 

你会惊讶的反问我,难道文化有高低优劣吗?没有没有,。


这是人民大众伸张自我的年代,这是大众品位主宰世界的年代。

 

因为平等,所以大众品位以压倒性的量的优势取胜了。所以我们看到畅销的书籍、文字、小说,看到无聊到可笑的网剧,看到那些刺激的空虚的毫无营养的娱乐节目;浮夸而空洞的样子,稍微深刻一点的思想都被嘲笑,文青、公知、专家、教授,这些名字都带上贬义的调调,大众不愿意理解的,不乐意接受的,不想去思考的,都会被拉帮结伙的嘲笑。

 

哈哈哈哈。我特别喜欢岳敏君的那些笑脸。大众文化,归根到底,就是这样简单的哈哈哈哈。怎么了,你敢说这个低级么,你敢说这个无聊么?你在成千上亿的哈哈哈面前,哪里来的自信?

岳敏君   哈哈哈哈


更何况,如前所述。思想都是拿来卖的,所以思想首先要思考市场在哪里。市场在人民群众的钱包和支付宝里,他们需要的就是我们的思想,他们能理解的就是我们的高度,他们喜欢的就是我们文字要输出的唯一的标准。他们——海洋一样的大众在那里,我们的时代,以平等的名义,把自己降的一低再低——方便、快速、好玩、懒惰、刺激、舒服,我们产出文化,去满足人们动物性的需求


有个哲学的问题说,如果有一个盒子,你跳进去就永远快乐,你可以一生呆在里面,温饱不愁,永远哈哈哈的开心。你会跳进去吗?

 

我们浸泡在大众文化的糖水里,哈哈哈哈,它表面上歌舞升平的热闹,却好像一罐罐暗黑的糖浆,让我们上瘾、虚弱,越来越像一个白痴一样。

 

后来有了社交媒体,更了不得了。之前能上媒体的文字都是通过严格甄选的,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嗷嗷发声了。连我这种水平的微信号都有几千个粉丝了,那些水平不如我的,都有几百万的粉儿了。

 

世界如此的喧闹,是个活口就可以成为大号,我鼓励自己必须站出来说两句话了,不能再假装端庄、冷静和疏离,安迪沃霍说的对,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明星。再不好意思的话,世界就被好意思的低级趣味占领了。

 

【美】安迪沃霍尔 首先要把自己打扮成明星


4. 因为可以占有的量越来越多,

没有哪个东西值得我们在意了。


仪式感越来越成为一个伪命题。仪式感的代名词叫做“别怕麻烦”,它就是一种麻烦。明明能叫到外卖,干嘛非得自己做饭;明明能请钟点工,干嘛要自己打扫房间;明明能淘宝下单,干嘛要给爱人傻乎乎的织一条围巾……除了非常贵这个属性,还有什么能讨到我们的欢心?

 

孩子们有成箱成箱的娃娃,你责怪她们不爱惜,却转手丢掉了上个月刚刚买来的外衣。谁在爱惜?为什么爱惜?装出来的爱惜又有什么意义?

 

我们所谓的仪式感,不过是做一次早餐,发一个朋友圈。你发现前前后后的麻烦,真的不如叫个麦当劳来的划算。

 

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,有各种各样的便利,有信手拈来的物品,我们什么都有了,就是少了一种有价值的满足感。

 

中午,我爸跟女儿说:“姥爷小时候特别会捉蝴蝶,姥爷会自己织网子。”

女儿问:“怎么织网子?”

我爸说:“拆一只线手套就能织一个网子。”

女儿说:“那你给我织一个。”

我爸说:“但是没有线手套呀。”

我插话说:“我在淘宝上买个线手套吧……”

过了一会,我反应过神儿来:

——“还是直接买个网子?”

 

忽然觉得索然无味。所有的意义都被消解了。这些共同劳作的感情,发明创造的欣喜,培育时的漫长期待,这些意义,都被极度细节的分工和无限发达的配送系统消解了。我们永远织不出机器织出的那样精致美观的网子,即使我们十分努力的织出来了,也发现标价不过20几块钱。(还是因为根本的价值判断标准,就是一串称为“价钱”的数字)

 

这样一个世界,真让人丧气。

 

难怪马克思说,我们早晚被机器异化。——而找不到做为人的感觉。

 

最近采访了一些消费者,她们的终极梦想叫做“可以不假思索的买买买”。然后呢,丢在一边。她们并不知道自己买来的东西被放在了哪里,买来-丢掉-再买-再丢掉。在这种看起来可以成立的人生里,我们白白耗费了多少资源——植物、动物、能源,姑且不算人工吧,那叫解决就业——那地球呢,那些无辜的动植物们,陪着我们在这恶劣的欲望的黑洞里,牺牲了一代又一代。

 

我特别讨厌逛超市。害怕浩大的排列整齐的瓶瓶罐罐。害怕那些冻在冰箱的鸡鸭鹅们,供给一个家乐福的鸭子,就足以杀死整个鸭塘,它们被悬挂在那里,因为过期而被浪费,或者买回家去被浪费,吃不掉再被丢弃。我每次都忍不住问旁边的人:我们需要这么多的洗发水么?喝都喝不完的洗发水。

 

后来确实没有人再愿意带我去超市了。我只能缄口不言。

 

天那,哪里来的,怎么能生产出这么多的东西。

 

【美】汉斯  特别讨厌逛超市


5. 大众媒体这种东西,

让我们潦草的活在别人那里。


“活成自己还是别人?”这是一个禁不住进一步思考的问题。


“当然是活成自己”。

“那自己是什么呢?”


你的生活,不过是对媒体、文化、电视剧和朋友圈模仿。你每天都在跟别人对比,被别人刺激,你被励志文献鼓励说:“走出舒适区吧,超越自己,没有不可能的事。”


换句话说:超越自己,活成别人。


去登山,去潜水,去跑马拉松,去读EMBA,去结婚,去生二胎,去创业……去吧。别人都已经在做了。

 

30多岁,我们已经被时代抛弃了好几次。每次有个什么公司上市了,我们就被抛弃一次。时代抛弃你都不会告诉你,不会通知你,不会搭理你……各种花式抛弃的文章,无非是想用别人的辉煌来炸出你的焦虑。

 

那个标着刻度的大卷尺又登场了。看看人家,看看你。都是三十多岁。


“你怎么不说有人三十多岁已经死了呢?”你这样强词夺理的顶嘴,自己都心虚。因为它将引向一种“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”的知足常乐的论调,你忽然看见一个手戴佛珠端着保温杯的中年男子的形象,吓的自己赶紧闭上了嘴。

 

焦虑吧。宁可选择焦虑,显得你还有点追求。

 

大众媒体是特别可恶的东西。它非要告诉你一些根本不需要知道的消息。你的心智被填塞了未经选择的垃圾,你的生活被拉伸成一张薄薄的煎饼,什么都知道一点,什么都不太深刻;谁的生活都见到了一点,但也知道的不多,潦潦草草的似是而非的厌倦着;我们被浮光掠影晃瞎了眼睛,却也没有精力再去思考什么。在嘻嘻哈哈的朋友聚会里,聊聊明星,聊聊八卦,聊聊网红的化妆品,我们好像在人生的景点里拍张照,合个影,加个滤镜,发个朋友圈,对的,肯定要发个朋友圈。

 

整个生活,已经浮在“发个朋友圈”这样的最最浅显的表层。

 

一种飘来荡去的感觉,没有在任何地方扎根。被骇人听闻的标题和实时更新的热点牵引,别人的光芒洒下一个又一个阴影,我们在重重叠叠的阴影里,哪里还能直视自己暗夜般的日子。

 

“活成自己还是活成别人”,不要假惺惺的问这个问题。你哪有什么自己?所谓的自己,无非是“活不成别人”的一种退路和安慰。

 

就如同那些号称“三观不合”而吵架的情侣,你们的三观是什么?你们有三观么,就号称不合?

 

超越自己 活成别人


很多人喜欢说“我们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坏的时代”,就好像他们真的经历过其他的时代似的。今天的文章没有光明的逆转,如果想看大团圆的温暖结局,点一下“阅读原文”回看上一篇吧。






都不敢让各位关注此号了,

这篇推送实在丧得太有道理了

发表
26906人 签到看排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