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五块钱地铁票打孩子,蓝瘦香菇!

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-05-10 14:56:27

近日,南昌地铁一号线上,一位年轻的妈妈大声打骂自己的孩子,被路人用手机拍了下来。看视频可知,打孩子的原因是孩子把车票玩丢了,孩子妈妈一路都很气,一说到气头上抬手就一巴掌,有路人看不下去就护着孩子,说5块钱并不多,补一张就好,但这位妈妈说,她和丈夫长期分居,丈夫不管孩子,母亲又生病,平常只能做钟点工,一个月才赚900块,这次是去亲戚家想借钱买点年货的。 

现在的社会热点,不少出自,并不看新闻要素全不全,端看它有没有触动某个敏感神经,只要有,就满足了网友们关注、转发、评论,甚至开骂的条件。像这种有头有尾,有路人与当事者的问答,能基本还原事情原委的,已经算是比较难得了。

为丢了东西而打孩子,客观地看待,它只是日常最普通的生活场景,能算新闻吗?有时候我们在超市里看到一个吵着要玩具的孩子耍赖躺在地上,父母怎么也哄不好,于是上去一巴掌,孩子放声大哭。这样的场景能算新闻吗?但,只要被人拍了下来,只要它的某个因素成功地引发了人们的兴趣,它就可以从日常变成热点。 

打孩子的新闻后面,网友们明显分成了两类,一类是指责妈妈的——谁压力不大?谁挣钱容易?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情绪就是错的;另一类是同情妈妈的——如果不是因为穷,谁会为了5元钱打孩子?表面上议论的是如何看待这个妈妈,但实际上却涉及两个敏感领域:一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,二是收入。

打孩子肯定是错的,我坚决反对一切家庭暴力,发泄怒火式的打孩子更是错上加错。当然,这一点远没有形成社会共识,就像视频中看到的,妈妈打孩子的时候,周围大多数人无动于衷。还有许多网友留言时说,我们不都是从小被打大的,还不是好好的?反对打孩子,容易被人喷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或“圣母”。

但我并不打算指责这个妈妈,因为不忍心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,这个年轻妈妈还在拼命挣扎于生存需求的最低层级,很难要求她懂得更多,做得更好。我想起有一次在小饭馆吃面条,一个看上去风尘仆仆背着包袱的女子来找工作。面条馆老板说:“我们不单独招洗碗工,你还会干别的吗?认字吗?”女子摇摇头,背着包袱黯然离开。我看着她的背影,很心酸,不知道她还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。有人可能觉得,城市有不少工作机会,餐馆端盘子也有三千多,洗碗也能挣两千多,钟点工至少可以拿到最低时薪,只要有手有脚,就能养活自己。但问题是,即使手脚健全,照样有人找不到立足之地。

有的人就生活在一个循环中,出生于穷困的家庭,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,长大以后,以一种生存本能结婚生子,谈不上抗风险能力,当变故像一块巨大的山石压下来,他们能怎么摆脱恶劣的命运?穷困,有时候不仅仅是经济穷困,还可能引发全面的穷困:教育、精神状态、救济渠道以及改变能力……最悲剧的是,这种穷困会不会代际传播?出生于这类家庭的孩子,如何摆脱这种循环?如何在长大以后,不会变成那个不负责任的爸爸,或者是为了五元地铁票打孩子的妈妈?

所以,我更不忍心将打孩子的行为合理化。如果大人的无奈都值得同情,那么,最无辜的孩子,当他伸出双手护住头部,当他的眼里满是胆怯,我们又怎么能假装视而不见?哀伤的是,我们不得不承认,这个单亲妈妈还不是最糟糕的那种,这个能够跟在妈妈身边的幼童,可能已经让那些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羡慕不已了。

这个妈妈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网上众人指指点点的对象。然而,无论同情还是指责,于她来说,可能都没有什么意义,还不如一张五块钱的地铁票更有价值。

蓝瘦香菇!

作者马青,源自荔枝新闻

发表
26906人 签到看排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