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要焦头烂额的生活,我要解放自己有温度的灵魂.

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-05-10 14:56:27


每天五分钟

陪你冷眼看时事


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工作时间无形之中延长。我不在乎加班的辛苦,可是我不想磨磨唧唧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。


我喜欢阅读,喜欢听歌,喜欢和心爱的人并肩看夕阳。

我的要求这么低,可是我没有精力去做。


我想解放自己有温度的灵魂,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温柔,让自己确信自己不是机器。

1


  “拖延症”这个词之所以生命力强大,主要是因为它对应的现象让我们很多人似曾相识,经常中枪。


想起一个笑话,有人创业,开了一个拖延症辅导班,但很快就黄了。他搞不清楚为什么:“我一直在给拖延症患者提供真实有效的办法呀”。


可你想过没有:拖延症的一大症状,就是拖呀。他们会一直拖着,直到你这个公司黄了,直到你这个辅导班黄了。

 

李敖有句著名的话:不能等有了性欲才接客,作家不能等有了灵感才写作,所以,平日也就不能等有了状态才学习。应该做的事,即使勉强,也要坚持。

 

话糙理不糙。

 

行动比想法更能够推进行动本身,不是说等我想做了,才能去做,而是我先开始做,我才会进入想做的状态。


吾尝终日而思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是行动影响的态度,而不是态度影响行动。


给自己一分钟的时间,让自己行动起来。心里可能会百般抗拒,甚至完全投入不进去,这很正常,是人的本性,接受它就好了。


小眼睛爱看电视剧,每次看电视剧时,忘了晨昏,忘了所有需要做的重要的事情。但是逼迫自己关上电视,去做别的事情,一切也就正常了。

 

小眼睛原来是拖延症的重度患者。懒就是癌细胞。一个细胞癌变,不管它,它就会分裂成两个四个一万个,级数级增长,直到病入膏肓,无可挽回。


然后又后悔,又跳脚,又沮丧,又一天一周一个月什么都没干,因为懒而变得焦虑,因为焦虑什么也做不了,一做事就更难过。在懒与焦虑之间恶性循环,在焦虑悲惨的路上一条路走到黑。


行动起来去做该做的事情,1分钟起步时间,开始做了就好。


2



有没有发现,从来不学习的人,明天要考试了,今天多少会背诵押题卷;拖了一个月的PPT一直不做,明天就要交了,连夜也要做完。


这就是Deadline的意义所在。

 

Deadline非常的重要,给所有事情设定一个deadline。把大的任务细碎化。

 

你需要做一份企业文化PPT并给新员工培训。看上去是一件需要长时间准备的事情。


但是把这件事情细分成搜集资料,文件制作,培训过程备课三个部分,每个部分设定一个deadline,分步去做,就会带着节奏,不慌不忙去完成。

 

焦虑人人都有,极易反复,人人为之苦恼,要想治疗焦虑,不能靠蛮力,而是要靠制度。


现在的生活未必是你想要的,但是一定是你自找的。过去的就不要再纠结。该负责都得要自己负责。


拖延症与焦虑是同胞兄弟,难舍难分。行动起来,告别拖延症,也能够有效治疗焦虑。


Deadline就像马拉松名将山田本一将大目标化为小目标。与其艳羡,不如改变。


3


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说,一个人可着劲得省钱,是对自己的不自信,他说自己20多岁时在新东方的年薪就有60万,但一分钱也没有存下,年轻人不要存钱,那些把每一分钱都花干净的人将来才能挣大钱。

 

这句话当然不能曲解成:年轻人可劲儿造钱瞎花钱,花在吃喝玩乐上。


我的理解是年轻人不能省钱,而是要学会花钱,花在让你成为一个更有精力更有价值,更能赚钱的人上,才更有意义。


一个人的时间是一片荒田,你在上面种满稻谷,它自然不会野草杂生;而当它长满野草,你让你的稻谷如何吸取养分,好好生长?

 

每个人都有一天24小时,8小时工作,8小时休息,8小时自由时间。


金钱有投资消费之分,时间也有投资消费之分。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,金钱与时间的投资越来越捆绑在一起。


 拖延症患者在拖延的时候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,而是做那些娱乐的、琐碎的、无关痛痒的事情,比如逛街吃饭发呆看电视,聊天。这些事情是在消费你的时间。


而那些你拖着不能用心去做的事情,比如整理一份重要的客户资料,联系重要的人,这些事情都是对时间的投资。甚至于有些高手做事时,消费也是一种投资。


时间投资与金钱投资相得益彰。小眼睛赞同个人业务外包。


一家公司把不擅长又不能直接盈利的部门部分或者全部外包,运营公司的思路运用到个人身上能够实现巨大的效益。


自从亚当·斯密提出劳动分工,泰勒将劳动分工推向极致,并且成为卓别林在摩登时代 中嘲讽的制度之后,劳动分工已经成为不可阻拦的时代洪流,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去不返。


你不擅长做家务,可以找钟点工;你一个人运动总是事倍功半,可以找私教;你需要加班,也可以外卖直接到家。省出的时间,就是你全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。


不要顾虑钱。否则只能证明:你不只是没时间,你的时间还不值钱。


4


心理学上有一个“决定疲劳”概念。从心理学角度解释,人如果需要做很多不相关的决定时,大脑会疲劳,以致于影响生产力。


简单地说,如果为每天吃什么或者穿什么而烦心,那么工作起来效率就会变低。


在表述结论前,我们还是先做一道题:

小明喜欢小红,小红喜欢小强。小明没结婚,小强结过婚。那么,有没有一个没结婚的人,在喜欢一个结过婚的人?

A.

B.没有

C.不能确定


很多人选C。为什么?有人说,既然两个喜欢关系都跟小红有关,而小红又不知道结婚没结婚,当然不能确定。

然而正确答案是A。


如果小红已婚,小明喜欢小红符合要求;如果小红未婚,小红喜欢小强符合要求。二者必有一个。


如果是在一个郑重其事的场合,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答对,那为什么在轻松的平台上就容易出错呢?


有没有智商是一回事,用不用智商是另一回事。心理学家把这种有理性而不使用的现象,称为“认知吝啬”。


很多场景下,理性思考能帮我们获得正确的答案,而且是有意义的答案。但这种思考比较缓慢,耗费的认知资源多。而我们默认的选择,则是省电模式。


这和提高工作效率有关系吗?当然。


给自己一种仪式感,你在做的事情需要认真应对,自然不容易出错。吊儿郎当的人不一定笨,但是一定不靠谱。


再容易的事情也会做错,认知吝啬造成个人工作中犯错的几率不亚于能力本身的匮乏。


一个经常出低级错误的人,又怎么可能获得更多自由时间,解放自己有温度的灵魂?


1分钟起步,用deadline告别拖延症,告别焦虑;个人非核心业务外包,重要事情用仪式感启动耗电模式。


余下的时间,就和心爱的人一起浪费时光吧。



发表
26906人 签到看排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