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说帮助别人,还要收费,虚伪吗?

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-05-10 14:56:27

最近准备搬家,每天都在忙着最后装修冲刺,刚好家人一个生病,一个出差,只剩下我一个人料理家务和娃,所以连更新公众号的时间都没了。

 

明天出发去杭州参加一个和金钱有关的心灵成长工作坊,今天在家收拾行李,抽空赶紧写篇文章。




Part

1

我关注心灵成长的领域,也检视自己和金钱的关系。理财知识和技能属于“术”,和金钱的关系属于“道”,“道”没修好,即使“术”再高明,层次也上不去。说人话就是,如果对金钱的态度是扭曲的,内心是贫瘠的,无论学多少投资理财的知识,也很难累积财富。

 

在广义的修行领域里,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纠结:“导师”宣称自己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更多人获得健康、快乐、财富、和谐的关系,总之是有益于人类的大善事,但却竟然收费赚钱,有的还赚很多。

 

于是有些学员开始愤怒:“你把自己说得跟个大善人一样,为毛还要赚我们的钱?你其实不就是一个生意人吗?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,生意人一定不是善人,善人一定不能有“生意”的心。

 

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有过以下的体验:

 

1.本来很满意一件商品或服务,偶然发现商家原来利润这么高,赚了我们这么多钱,于是开始怨恨。


2.向熟人买东西,一听对方竟然要收钱,还不打折,立马愤怒:“这么熟还要赚我钱!”


3.通过A的介绍,向B购买了产品。钱让B赚走无可厚非,但发现原来A从中赚了提成,感觉愤愤不平,这俩货勾结起来算计我。


4.自己在做一件既喜欢又能赚钱的事,但却只敢强调喜欢和造福社会,却羞于谈论“赚钱”,如果有人强调自己做这个是为了赚钱,要马上批驳。

 

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,往下深挖这些想法,发现底层原来是一个这样的观念:“钱是个坏东西,赚钱是件坏事。”

 

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,如果你常常用这种态度去生活,是很难累积财富的。你把钱看成坏东西,把“赚别人钱”看作是一件坏事,怎么可能有大钱呢?就算幸运赚到了,也会很容易流走。



Part

2

我们先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说赚钱这件事。试着想象这样的场景。

 

A和B是邻居,A擅长捕鱼,B擅长狩猎。如果他们老死不相往来,或羞于请对方帮忙,那么两人每天都必须同时捕鱼和狩猎,才能保持饮食均衡。


但A不擅长狩猎,所以在狩猎上他浪费了更多时间,利用这些时间,他明明能捕更多的鱼。同样,B不擅长捕鱼,为了捕鱼,他放弃了捕获更多猎物的机会。

 

这时候,对自己最好的方法是,A只是专注捕鱼,用捕到的鱼和B交换等价值的猎物;B只专注狩猎,用猎物和A交换等价值的鱼。这样一来,两人都可以得到总量更多的鱼和猎物了。

 

一条村里,有人擅长狩猎,有人擅长捕鱼,有人擅长织布、耕种、打扫卫生、盖房、理发……大家都明白要做自己擅长的事,以此和别人交换生活资料。为了使交换更公平,计算更方便,于是出现了货币。

 

这就是“赚你钱”的缘由,人家出卖自己的优势,就是为了换取利润,再用利润换取他所需的生活资料。假如遇到熟人来买东西都不能有利润,这种“买卖”就不可能长久,要么越来越亏,要么干脆不敢再做熟人生意。

 

我所在的BNI商会是一个以口碑做生意的圈子。会员之间先是互相了解,尝试引荐一些低金额的生意,发现品质好,用户满意度高,再互相引荐更大的资源。


在这里,首先要做熟人生意,收费可能打折,没什么利润,服务却要跟得很足,务必留下好口碑,为的是交换得到更大资源的机会。

 

在BNI,熟人生意不赚钱,但最终却赚了口碑和更大的资源。那个享受了低价高品质服务的人,如果单用金钱来计算,貌似是从会员身上捞了便宜,但其实是欠下了人情债,将来是要引荐资源来还的,双方你来我往,总体利益最终趋向平衡。



Part

3

把金钱当作利益的全部,是穷人思维的表现之一。其实除了金钱之外,还有时间、健康、快乐的体验、和谐的关系、知识技术等等,在这些利益之间,用自己手上的富余资源去换一些紧缺资源,这才是“利益交换”的目的,也是“生意”的本质。

 

比如我在金融领域工作,用赚来的钱请一个钟点工帮我买菜做饭打扫,生病了花钱请药店帮我熬中药,我就能省下许多时间,再利用这些时间去做金融,创造的价值一定大于我用这些时间来做家务熬中药创造的价值。

 

同理,一个家政公司的钟点工就擅长买菜做饭打扫卫生,她通过帮人打扫卫生赚了钱,然后请我教她理财,钱生钱,肯定比她自己没头没脑瞎投资要好。

 

如果钟点工阿姨说,她收入这么低的人,我还要赚她产品佣金(事实上佣金不是她给的,是产品方给的),要我返佣给她,这会引起什么后果呢?一旦发现她是这种画风,今后我肯定不会再利用自己的理财知识来帮助她了,那么她就失去了一个理财顾问资源,重新开始自己没头苍蝇式的投资,亏损可能更大。

 

同样的,如果我秉承勤俭持家的理念,坚持自己买菜做饭打扫带娃,付出的代价就是:我为此在专业领域上少赚的钱,可能远远大于我请钟点工的费用。

 

一句话,你舍不得让人家赚那个钱,你自己也未必赚得到。

 

一个真正的生意理念,绝对不是“我单方面从你身上获得利益”,也不是“我好你就不好,你好我就不好”。拥有这样理念的人,生意一定做不大。


真正的生意,应该是“我好,你好,他也好。”你得到了健康,我得到了成就感,他节省了时间。只是为了公平起见,这些不同的资源之间需要以货币来计算。



Part

4

这几个月家里请了装修公司来装修,许多建材,比如门窗、地砖、衣柜橱柜等等,都是由设计师带着我们去他熟悉的供应商店里挑选的。

 

有一天我爸说,他怀疑我们每买一件东西,建材供应商都会给这个设计师返佣。

我说,不是怀疑,是必然会返佣。

我爸一听,心里就有点忿忿不平,说这个设计师光收返佣都不知赚了多少去了,唉,没办法啊,社会就是这样。

 

我理解他的心思,他觉得本来只让厂家赚的钱,现在多了一个设计师来分,所以我们要给更高的价格他们才够分,我们亏了。

 

我跟他说,事实不是这样,有设计师参与分成,对我们是件好事,原因如下:

 

1.厂家让出一部分利润给设计师,是为了维护这个销售渠道。没有设计师,厂家就会自己赚走全部利润,根本不可能让利给散客。因为设计师的牵线,我们还拿到了普通散客拿不到的折扣,省了钱。

 

2.因为设计师有返佣,所以他会帮我们跟进安装环节,我们省了心。

 

3.散客装修,短期内很少回头客,因此厂家容易偷工减料,不注重口碑,各种扯皮,反正只赚你这一笔。但设计师却会源源不断带客户过来,是长期合作关系,因此厂家一定更会注意施工质量,也不扯皮,建立好口碑,为的是今后能继续合作。

 

结论就是:就算设计师不赚这个钱,我们也省不下来。这就是一个典型的“你好我好他也好”的共赢局面。



Part

5

消费者总是希望自己遇上慈善家,用做慈善的心态来提供免费产品和服务。特别是听到那些声称以帮助别人为宗旨的导师竟然也赚钱,心里就特别别扭。

 

要知道,资源总量是守恒的,慈善家做慈善,并不仅仅是单方面付出,他们可能是早期赚够了,现在回馈社会;可能是以慈善换取美名或求福报;也很可能是假免费、真赚钱,用免费产品引流客户进入付费产品,互联网都是这么干的。

 

慈善式免费和收费交易一样,都是权利而不是义务。导师、商家、中间人选择哪一种,是他们的自由,不需要被抬得过高的“道德底线”绑架。

 

作为一个消费者,我们心里也要明白,总量守恒的情况下,用富余资源置换稀缺资源是正常选择,我们没有资格抬高“道德底线”去索取免费资源。

 

我们付出多少,就能得到多少,付费,就拥有了享受服务的权利,也必定能有所收获;想要免费,也就失去了谈判的筹码,别人爱给不给。

 

如果我们以免费的形式得到了应该付费的东西,那么就要留意了,根据互惠原理,我们已经欠下对方“人情债”,好好想想自己要拿什么来还。


发表
26906人 签到看排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