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虚无一边活在当下 | 王德峰【的智慧】讲座回顾

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-05-10 14:56:27

【的智慧】



五年前,“哲学王子”王德峰教授在南山的缘份,从一场精彩纷呈的《的智慧》沙龙开始。从此,王教授在南山开启了哲学之门,带领南山的朋友们在中西哲学思想的最高峰行走,眨眼五年。


南山的学员们获益良多,感恩王教授!


2017年10月,新老朋友再次汇聚在南山家学,王德峰教授【的智慧】之门再度开启。



        2012年12月,王德峰教授南山书房《的智慧》沙龙


1

       思想传入中国及佛学中国化


两汉之际,思想从古印度传入中国。


是的奠基人,实现了佛学中国化,将融入了中国思想,深入老百姓内心,完成佛学革命。


中国人把世上道理分为八种:数理、物理、名理、事理、情理、性理、玄理、空理。

前面七种理都是中国人过去就有的。传到中国,特别是到唐朝基本上做到了让说中国话后,中国人就有了第八种理——空理。


儒家讲情理,道家讲玄理,佛家讲空理。


“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”——道家的玄理


玄理讲的是有和无的关系,道家思想中没有空理。道家的无与有相对应。比如房间上有天花,下有地板,四周是墙壁。天花、地板和墙壁的有都是为了造成中间的无。道家说有的意义不在“有”自身,而在于“无”,离开“无”,“有”没有意义。你去学习管理科学,有了管理科学的知识,就是为了成就作为企业管理者的“无”,你就成功了。


利,代表定用,我有一块瑞士名表,很珍惜,但有时必须把他无掉,才会有妙用,比如说有人要抢夺这块表的时候,你就要把表无掉,他把刀架在你脖子上,你拿起表朝他额头砸去,这时表就变成了武器。


停留在有,就远离道家境界。“有而不有即无,无而不无即有”,从定用到妙用,就是“玄”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门是圆的,从有到无,再从无到有,周而复始。


道家强调无,但并不是空。


中国人明白空是通过佛学——“缘起性空”

佛学的目标是超脱生死轮回。释迦摩尼讲这个世界是“缘起性空”,万事万物没有实性,所有事物的存在是缘起


缘汇则生,缘离则灭。因为世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。


所有的宗派都讲“缘起性空”,就是讲“空理”。“诸行无常是生灭法,万事万物都是生生灭灭,真正进入对空的领会,就是“般若智”,“般若”在中国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,只能音译,说明“般若”在以前中国人的思想中没有。




2

       站在虚无的一面,活在当下。


是破我们日常的思维方式,《五灯会元》,《景德传灯录》记录了历史上祖师与人的对话,解不透公案,是因为我们习惯于逻辑思维。


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绝妙的语言艺术启发我们本有的般若智。一切伟大的哲学,或者非哲学非宗教的佛学,亦或中国自己的哲学,都不是把外部的东西加给我们,都是启发我们心里本有的东西。


般若智人人都具备,平时遮得严严实实,因为我们向往留恋这个世界。我们的愚蠢就是如《红楼梦》中甄士隐对《好了歌》的注里所写:


陋室空堂,当年笏满床;衰草枯杨,曾为歌舞场;蛛丝儿结满雕梁,绿纱今又在蓬窗上。说甚么脂正浓、粉正香,如何两鬓又成霜?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,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。金满箱,银满箱,转眼乞丐人皆谤;正叹他人命不长,那知自己归来丧?训有方,保不定日后作强梁。择膏梁,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!因嫌纱帽小,致使锁枷扛;昨怜破袄寒,今嫌紫蟒长: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,反认他乡是故乡;甚荒唐,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活,以为这里就是故乡,待着不愿意走,其实是他乡,不是我们的家,这就是讲的空理。


说菩提般若智世人本自有之。在座的都参加过你的亲人或朋友的葬礼,你参加追悼会时,此刻你会遭遇虚无,深深感受到人的生命的脆弱,我们无限渺小,我们始终被虚无包围,人生常会被虚无突然闯入其中,把一切理性的计划化为乌有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——“人群熙熙皆为利来,人群攘攘皆为利往",你突然发现周遭的人都很可怜,无论是成功人士还是弱势群体,于是你觉得什么都毫无意义。


我们熟知的金刚经也叫《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——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


般若讲的就是对空的领会,传到中国,让中国人对人生和现实世界有了新的看法,启发了我们:站在虚无的一面活在当下,这就是“般若智”。



3

       摩诃般若波罗蜜——“大智慧到彼岸”。


我们在尘世中烦恼不断,所以要超越,就是一个“度”字,度已经成为中国人现在的日常用语。讲度,就是波罗蜜多,达到“彼岸”。有“六度”:

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


般若,也称修习“止观”,天台把概括为“止门”和“观门”,“止”就是停止对事物的贪恋,“观”就是看到事物的虚妄。先观境空,再观心空。达到心、境一时遁空。达到无漏智,是最高的波罗蜜多。

 

布施、持戒、安忍三种“度”叫福德资粮,精进、禅定、般若三种“度”叫智慧资粮,中国人终于形成“福慧双修”,福报和智慧都修。

 

在六种度中,般若波罗蜜多最高。的目的,就是修智慧,摩诃般若波罗蜜,就是大智慧到彼岸。是非常难的,不如净土宗念阿弥陀佛方便,所以中国人又形成禅净双修的格局。

 

对于很多知识分子,因为知识多,对智慧的遮蔽就多,妨碍我们领会的智慧的就是我们的逻辑思考以及经验知识的积累,所以更要用来破,直截了当,把手段程序都扔掉,就是十六个字:


“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。


4

       根本上破的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。


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苦与乐、利与害、顺与逆、得与失,高与低,富与贫、贵与贱,都是一对一对,于是我们在二元对立中妄念起来,趋利避害,趋乐避苦,趋富避贫,趋乐避苦......都是二元对立的思维。


根本二元对立是“能所对立”,更要破。所谓“能所对立”借用西方哲学,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。我们是能知的主体,客观知识是我们所知。


5

        启发我们本有的般若智。


马祖道一坐禅坐得好,远近出名,怀让禅师听说了,想要度他,于是天天在马祖道一门口磨砖,马祖道一问他为何磨砖,怀让禅师说我磨砖成镜。马祖道一说“砖如何磨成镜?”怀让即说“坐禅岂能成佛”!空心静坐,石头一定比你坐得更好,成佛不是靠坐禅,是般若。

 

祖师用话逼你,把你逼到无话可说时心法就传过去了。



祖师不是全知全能,你带着一大堆苦恼,去找祖师,他怎么帮你呢?跟你说一句话,最多三句话。或者不说话,行棒行喝,如“德山棒”、“临济喝”。或者第三种,反问你一个问题,让你去猜,那叫“参话头”。祖师帮助你的方法,无非这三种方法中的一种。


六祖坛经《行由品》中得了五祖弘忍衣钵,被五祖的弟子追杀,其中有一个人出家之前是四品将军,叫惠明,一马当先。躲不过,把衣钵放在一块大石头上,自己躲到草丛里面。惠明追上来,就在草丛里对惠明说:“这衣钵你搬不动!”——也是想点醒他:这传扬佛法的大任你担不起!


但是惠明还是去搬了,他果然搬不动,于是惠明就对草丛里的说:“我不为衣来,我为法来。”从草丛里面走出来,跟惠明讲,你要听佛法可以,坐下,“摒息诸念”——把各种念头都放下。终于,开口说话了,就说了两句话,就让惠明“悟”了。


第一句,“不思善,不思恶。”第二句,“正与么时,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?”


“不思善,不思恶。”祖师让另一个人悟需要抓住不同人的特征,要投他的“机”,知道惠明的特征是善恶分明,爱憎分明,他心里想,你凭什么把衣钵拿走?你都还没有剃度出家!

 

说今天的事情根本超出了界一般道德标准之上,这件事是弘扬佛法之大任,跟出家与否没关系!——这叫什么?这是把大家纠结的、争斗得这么厉害的事情给“夺”掉了,这就叫“夺境”。我们学佛法就是试试自己能否夺境。


第二句尊称惠明为“明上座”,然后问明上座是本来面目吗?这一问,假如明上座是惠明本来面目,那以前的四品将军又是什么呢?可见四品将军和明上座都不是惠明的本来面目。所以第二句话把自以为是的“上座”也夺了,这叫人境俱夺”,只剩虚无,这叫“悟”。


“悟”不是知,认知活动有所得,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所知,你得了。悟是无所得,没有能悟和所悟的对立。没有能悟的人,去发现等待我们去悟的东西。


般若智开启,领会虚无和空,心与虚无契合,达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那种默契。慧明悟了,说了一句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我们修就是达到悟的那一刻,心灵与虚无一致了,却无法用语言表达。

 

说两句话就是逼惠明。你以为可依傍的东西没有可以依傍的。无立足之境方为立足之境。,十年牢狱后应该开悟,你坐牢前曾有的官职或金钱都没了,亲人朋友也不在身边,你在牢里碰到的是如狼似虎的狱卒,你还得活,十年关下来就可以悟了。


祖师的对话就是精神上让你坐十年牢。他用另外一种方式把你逼到绝境,让你突然明白你只能依靠你自己。


空的智慧就是般若,自性本无一法可得。人生无边无际,我们在苦海浮沉,你自以为名利这些可以依靠,其实名利与你一样也在海上沉浮。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再活在世界上你就有另一番人生境界。


6

       一切万法不离自性,自性本无一法可得。


有一个公案。希迁禅师回答僧人如何是解脱?他回答:“谁缚汝?”(谁把你束缚住了?)“如何是净土?”反问:“谁垢汝?”第三问“如何是涅槃?”反问:“谁将生死与汝?”(谁把生死的区别给了你?)


切中我们的本心,我们是自己的心束缚了自己,弄脏了自己,这个世界本无肮脏干净区分,我们向往净土,净土不是在空间的远方,就在眼前。这个世界是肮脏还是干净都来自我们的心。


神秀偈句“身为菩提树,心是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”,将心和尘对立了起来,的偈句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尘是从心生出来的,智慧也是从心里生出的。说烦恼即菩提,菩提与烦恼不是对立的。


烦恼就是不如意,你对未来有愿望要实现,未来的筹划就是心里策划的东西,实现了就是如意,没实现就是不如意,就是烦恼。想要如意就有烦恼,如如则没有烦恼。


关于惟政禅师的一个公案。一个老和尚看见太阳从窗户里照进来,就问惟政禅师是“窗就日”还是“日就窗”?惟政禅师说“长老,房内有客,归去好”。老和尚回到房内,一看没人,当下就悟了。


我们可以把自己看成是太阳,窗就是现实中的人事。本心与人事的关系?根本没有主客之分,心无内外,本心就体现在你做事上,不是你的本心去适应人事,也不是人事适应本心,两者是一体的。所以后来阳明提出“于事上磨练”,心外无事,是启发了王阳明。


宝藏论有“常观金体,不睹众相,虽睹众相,亦是一金”。在人世间不同的事情,都是相的差别,金碗、金筷子、金项链都是金器,金体本身离不开金器。我们在种种金器中能看到金体。看者是谁?肯定不是五官。眼睛看到的一定是有差别的,这个东西光彩夺目,那个东西暗淡无光。看佛性肯定是超越感官的,一定是心。金体比喻佛性,金子本身不能离开金器存在,佛性也不可能单独存在,见佛性,就在种种人事中见。


7

       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;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


佛性不是空寂的状况。佛性是充满生命情感的。用儒家的话讲就是生命情感的本真。


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的修行不脱离生活,人生无处不道场。修行就是提醒自己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讲的戒,戒轻视他人,是最根本的戒,不是某种善良的美德,根源是众生的烦恼也是我的烦恼,众生的过错就是我的过错。


我耳朵痒了,自己手上就去挠痒了。非常自然,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也是这个道理,手和耳朵是两个不同的器官,将二者联为一体的是神经系统。人与人很大差别,无法平等,但佛性本无差别。佛性就是神经系统。


前念迷是凡夫,后念悟即佛。修行是生命情感的升华。我们行为都是心发动的,出问题也是生命情感。人最可爱也是最可恶,可以上通神圣,成圣成贤;也可以下坠地狱,禽兽不如。修心就是提升生命情感的境界,以“戒定慧”对抗“贪嗔痴”,都是生命情感。


真正的戒是生命情感的提升,不是压制自己,修佛是完成一种转化,而不是压制。


读就是感受到生命情感能够达到的境界,拿我们本有的生命情感读到经文中,再领出来,法喜充满,生命情感就提升了。

 


修行就是修心,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,修心就是提升生命情感。


有了的思想才有中国人后来的语言,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”,爬到竹竿顶上就是悟了,更进一步就是用生命情感验证佛理,就是证悟。通过大善知识的帮助,证悟是真的。是实证,包括神通在内。悟了,你就能见到本来面目,见性成佛了。


阳明心学学员,老师的分享:


 学习只为感受王老师的“明哲”与“痴心”。


 王老师研究哲学,纯粹精深。学习阳明心学就是跟着王阳明哲学大师、王德峰哲学导师找到自己原本就有的、但被遮蔽的明净的心,然后把它安顿好,心安即是家。南山家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。内心非常感恩!


 很多次现场听王老师的课,在喜马拉雅上听过王老师的课,也在家学补过一次录像课,感觉还是有区别的,只有在家学的上课现场才能激发自己的生命情感。


唯有见其,痴心昭然。所谓痴心,就是王老师在课堂上不仅用心学的理论在安我们躁动的心,更重要的是他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激发吾之生命情感。常常有这样的画面留在我心里:王老师在讲两位高寿夫妇,一个在吃上百无禁忌,一个养身调理,长寿皆因旷达时心里的敬仰;讲钟点工虽然从事家政服务工作,但是别人的心头肉时候的发自内心的尊重;在讲股票不断下挫,祖国的经济需要百姓添砖加瓦时的诚意;在讲做一个老师心里必定装的是对孩子,对年轻人的爱时充满深情…


 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会把课堂所学所悟实践于自己的语文课堂,在做事情上磨练。




南山家学

南山书房分部

为家长而

探索现代家学智慧


走进家学

对话大师,在人文中心灵成长

全然回归,在艺术中体验自在

知行合一,在家教中实践成就


我们深信

家长成长了

孩子自然健康成长



南山家学

       南山家学: 新金桥路230号(由度慧谷)1A号楼4楼西侧单元        

           电话: 021-50312956/18601771970

 南山书房:上海浦东黄杨路(靠近碧云路)69弄12号102

电话:021-50480200/18017077520/15201726359

www.nanshanshufang.com



















发表
26906人 签到看排名